【束的成语有哪些】在汉语中,“束”字常用于成语中,表示“约束、限制、整理”等含义。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内涵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包含“束”字的成语,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。
一、总结
“束”作为汉字,在成语中常常与“手”、“缚”、“腰”等词搭配使用,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成语。这些成语多用于描述人的行为、状态或情感,如“束手就擒”、“束之高阁”等。掌握这些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。
二、常见“束”的成语一览表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/来源 |
束手就擒 | 手被捆住,无法反抗,形容被俘获 | 《三国演义》 |
束之高阁 | 比喻把事物放在一边,不加理会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 |
束发而冠 | 古代男子成年礼,表示成年 | 《礼记·曲礼》 |
束腰带甲 | 身穿铠甲,腰系皮带,形容将士出征 | 《后汉书》 |
束蒲为帚 | 把蒲草编成扫帚,比喻利用低劣材料 | 《左传》 |
束马悬车 | 筑路时绑马、吊车,形容道路艰难 | 《史记》 |
束修自好 | 自我约束,修养品德 | 《论语》 |
束手无策 | 手被束缚,无法采取措施 | 《宋史》 |
束装待发 | 整理行装,准备出发 | 《明史》 |
束于绳索 | 被绳子捆绑,形容受拘束 | 《战国策》 |
三、结语
“束”字在成语中的运用多样,既可用于描述人的情感状态,也可用于描绘历史事件或生活场景。了解这些成语,不仅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,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。建议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此类成语,提高语言运用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