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36计都有什么】在中国古代的兵法和谋略中,“三十六计”是一个非常著名且广为流传的概念。它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价值,在日常生活、商业竞争甚至人际交往中也常被引用。那么,“36计都有什么”?本文将为大家详细总结这三十六个计策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三十六计概述
“三十六计”最早见于《孙子兵法》中的“虚虚实实”思想,后经历代兵家整理和发展,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三十六个策略。这些计策多用于战争中的攻防战术,但也适用于各种竞争场合。每一条计策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,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谋略文化。
二、三十六计总结(附表格)
| 序号 | 计策名称 | 简要解释 |
| 1 | 走为上计 | 在无法取胜的情况下,选择撤退或避让,保存实力。 |
| 2 | 围魏救赵 | 不直接与敌人正面交锋,而是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。 |
| 3 | 借刀杀人 | 利用第三方力量去打击敌人,自己不直接出面。 |
| 4 | 以逸待劳 | 养精蓄锐,等待敌人疲惫时再出击。 |
| 5 | 声东击西 | 声称攻打东方,实际攻击西方,迷惑敌人。 |
| 6 | 无中生有 | 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制造假象,误导敌人。 |
| 7 | 暗度陈仓 | 表面上做一件事,实际上暗中进行另一件事。 |
| 8 | 笑里藏刀 | 表面友好,实则暗藏杀机。 |
| 9 | 以强凌弱 | 以强者姿态压迫弱者,使其屈服。 |
| 10 | 反客为主 | 从被动转为主动,掌握局势主导权。 |
| 11 | 乘虚而入 | 利用敌人内部的漏洞或弱点进行攻击。 |
| 12 | 假道伐虢 | 借道他人领地去进攻第三者,达到目的后反咬一口。 |
| 13 | 借尸还魂 | 利用已失败的事物重新焕发生机。 |
| 14 | 调虎离山 | 引诱敌人离开其有利位置,便于攻击。 |
| 15 | 逼上梁山 | 将人逼到绝境,使其不得不反抗。 |
| 16 | 偷梁换柱 | 暗中替换关键事物,达到控制目的。 |
| 17 | 指桑骂槐 | 借题发挥,表面上批评某人,实则针对另一人。 |
| 18 | 趁火打劫 | 在敌人混乱或危难时趁机攻击。 |
| 19 | 声西击东 | 与“声东击西”类似,但更强调心理战。 |
| 20 | 金蝉脱壳 | 用假象迷惑敌人,自己趁机逃脱。 |
| 21 | 空城计 | 在无兵无粮的情况下,装作有兵有粮,吓退敌人。 |
| 22 | 苦肉计 | 自己受苦,博取敌人信任,以便实施计划。 |
| 23 | 连环计 | 多个计策连环使用,层层递进。 |
| 24 | 走为上计 | 同第1计,重复出现,强调撤退的重要性。 |
| 25 | 美人计 | 利用美色诱惑敌人,使其放松警惕。 |
| 26 | 空中楼阁 | 依靠虚假的威望或地位来维持局面。 |
| 27 | 反间计 | 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,挑拨离间。 |
| 28 | 苦肉计 | 同第22计,再次强调自我牺牲的策略。 |
| 29 | 欲擒故纵 | 先放纵敌人,再将其一举歼灭。 |
| 30 | 空城计 | 同第21计,再次强调心理战的威力。 |
| 31 | 假戏真做 | 虚假行为做到极致,让人信以为真。 |
| 32 |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| 用敌人的方式对付敌人。 |
| 33 | 隔岸观火 | 观察局势发展,等待时机出手。 |
| 34 | 拖刀计 | 攻击后假装撤退,引诱敌人追击。 |
| 35 | 败中求胜 | 在劣势中寻找机会,反败为胜。 |
| 36 | 以智取胜 | 用智慧而非武力战胜对手。 |
三、总结
“三十六计”不仅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,更是现代人应对复杂局面的重要参考。它们涵盖了从防御到进攻、从心理战到实际操作的多种策略。虽然部分计策源于战争,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灵活运用,帮助我们在竞争中取得优势。
通过以上表格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计的含义和应用场景。了解并掌握这些计策,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战略思维,还能增强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变能力。


